留意肝硬化这些早期症状 肝硬化导致睾丸萎缩
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。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,肝硬化早期无明显症状,肝硬化后期则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。由于肝炎病毒的长期破坏,肝纤维化组织不断增多,且不能及时治疗,最终使肝脏形成缔结组织肝变硬形成肝硬化。 肝硬化患者往往会出现腹水。一般来说腹水量越大,反复次数越多,预后越不好。肝硬化出现腹水的原因很多,对肝硬化腹水应认真查找原因,采取积极治疗措施,一旦合并自发性腹膜炎,预后极其凶险。那么,肝硬化有哪些症状表现?肝硬化的症状表现脸消瘦面黝黑1/3以上患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患者,其面部、眼眶周围皮肤较病前晦暗黝黑,面容消瘦枯萎,脸颊有小血管扩张,口唇干燥,这就是“肝病面容”。这是由于肝功能减退,导致黑色素生成增多所致。蜘蛛痣朱砂掌肝硬化患者常在面部、颈、胸、肩、前臂及手背等处出现一些扩张的皮肤小动脉,周围有向四周辐射的树枝样细小分支,形态像一个个小蜘蛛,呈鲜红色,用笔尖、大头针或细棒一端压迫痣的中心点,可使痣及其周围分支消失,这就是蜘蛛痣。这也是由于肝功能减退之故。蜘蛛痣的出现,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标志,但并不具有特异性。正常妇女月经期间或妊娠时,约40%也可见蜘蛛痣;另外,饱经风吹日晒、经常饮酒、维生素B缺乏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,以及少数健康人也可见到蜘蛛痣。与蜘蛛痣发生机制相同的表现是肝掌,就是指手掌连接大、小拇指的两侧(大、小鱼际)发红,细观有许多红色斑点,有的呈斑块状,红白相间无规律,如局部加压会变苍白,放松后恢复原状。有时患者脚底也有这种改变。因其发红又称“朱砂掌”。眼发黄皮发黄患者的巩膜(眼白)或皮肤发黄,医学术语称为黄疸。肝硬化患者半数以上可出现这种体征,一般程度较轻。这是由于肝硬化时胆汁不能正常排出,血中胆红素增多所致。若黄疸骤然升高或重新出现,均提示肝细胞有破坏,应引起重视。乳房胀睾丸缩肝脏对人体血液中性激素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。由于肝硬化时雌激素增加,雄激素减少,男性可见乳房增大、胀痛,睾丸萎缩。对女性来说,肝硬化时性激素紊乱,也会引起月经紊乱、乳房缩小、阴毛稀少等。出血点发低热肝硬化患者常常有出血倾向,可出现反复鼻出血,刷牙时牙龈出血,皮肤出现出血点或淤斑,严重者为血肿。这是肝硬化时肝脏合成各种凝血因子及凝血酶的功能减低,脾功能亢进引起血小板减少等多种原因导致的结果。肝硬化晚期常有发热表现,热型不定,以低、中度发热为主,多在37.5~38.5℃之间。这种发热应用抗生素是无效的,只有在肝病好转时方能消退。若出现持续高热,多数提示有并发症存在,不可忽视。肝硬化的早期病例表现肝大小止常、质稍便。主要特点是纤维增生括跃,形成大小不一的纤维束,但再生结节不均匀。仅少数假小叶形成。肝硬化的晚期病例表现肝体积缩小、表面不平、质硬。纤维隔充满,有较大的多小叶性再生结节形成。肝细胞辐射状排列的小叶个复可见。假小叶广布肝实质。了解完肝硬化早晚期的病理表现后,专家提醒,肝硬化的治疗一定要及时,目前治疗肝硬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干细胞移植术,该方法被人们形象的称为“平民化的肝移植”。肝硬化的治疗一、一般治疗: (1)休息 肝功能代偿者,宜适当减少活动,失代偿期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; (2)饮食 一般以高热量、高蛋白质、维生素丰富而可口的食物为宜。 (3)支持疗法二、药物治疗: 目前无特效药,不宜滥用药物,否则,将加重肝脏负担而适得其反。 (1)补充各种维生素 益肝灵(2)保护肝细胞的药物 如木苏丸、肝泰乐、维丙肝、肝宁、益肝灵(水飞蓟素片)、肌苷等,10%葡萄糖液内加入维生素CB6氯化钾、可溶性胰岛素 (3)中药三、肝移植 :人类第一例正规肝移植是1963年完成的。据国外统计自1980年以来,肝移植的3年存活率依病种的多少为序是:晚期非酒精性肝硬化41%左右;酒精性肝硬化20%;胆道闭锁60%;肝细胞癌20%;胆管癌<10%。鉴于对晚期肝病患者大多别无满意疗法,而肝移植后的生存率将继续提高,预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各种慢性肝病患者接受肝移植。影响肝移植的因素主要是供肝问题。四、并发症的治疗肝硬化往往因并发症而死亡。 1。上消化道出血 为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。 2。肝性脑病 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。 3、腹水治疗,限制水钠摄入,适当补钾,利尿剂可用双氢克尿噻、安体舒通或速尿等;必要时输全血、血浆或无钠白蛋白;尽量少放腹水;肝昏迷时忌用利尿剂。 4、上消化道出血:禁食,输血,补充维生素K,应用垂体后叶素,每次0.3IU/kg,溶于25ml 生理盐水中,10 分钟内静注,20 分钟后再予相同剂量1小时内静滴,也可减少剂量与硝酸甘油合用,以免发生副作用。出血不能控制时,用三腔管压迫止血,并用去甲肾上腺素加入冰冻生理盐水局部止血。必要时行脾切除术和门腔静脉吻合术。 5、肝肾综合症 肝硬化腹水引起肾灌注减少,患者肾功能衰竭。 6、肝癌 肝硬化是肝癌产生的土壤。
版权所有:http://www.huadazhongyi.com/ganbing/3507.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